医案二
医案摘要 患者,女性,56岁,一年前突发性左侧偏身麻木,伴头晕,住院诊断为脑干梗死,治疗后好转。现头晕,左侧偏身麻木,左侧肩背部疼痛较剧。刻下症见:神清,精神一般,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痉挛性增高,肌力5-级。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医案正文
1. 一般信息
患者李某,女,56岁,四川成都人,就诊日期2024年08月26日。
2. 病史
主诉:突发性左侧偏身麻木,头晕9月。
现病史:患者,女性,56岁,一年前突发性左侧偏身麻木,头晕,住院诊断为脑干梗死,治疗后好转。现头晕,左侧偏身麻木,左侧肩背部疼痛等。刻下症见:神清,精神一般,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痉挛性增高,肌力5-级。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T:36.3℃,P:85次/分,R:19次/分,BP:127/88mmHg
患者一般情况可,体型中等,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未见异常,无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颜面无水肿。睑结膜正常,球结膜正常,巩膜无黄染。耳廓正常,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区无压痛。外鼻无畸形,鼻中隔无偏曲,鼻翼正常,两侧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无脓性分泌物。颈静脉正常,甲状腺正常,血管无杂音,气管居中。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意识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好,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粗查正常;双眼球各方向运动灵活充分,未见眼震及复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c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调节反射、辐辏反射无异常;双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鼻唇沟对称,伸舌无偏斜;饮水无呛咳,无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上抬有力对称。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痉挛性增高,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2023.11.21成都市第五医院头部MRI显示:脑干新近梗塞灶,右侧基底节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缺血灶,梗塞灶。
1.中医诊断:中风病,瘀血阻络证
患者以“突发性左侧偏身麻木,头晕9月”为主症,多由长期情志抑郁导致肝气不畅,血液运行受阻,久成血瘀,阻塞脉络,从而导致肢体麻木不仁,符合中医学“中风”范畴。结合患者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故辨为“瘀血阻络证”。
2.西医诊断:1. 脑梗死后遗症(脑干)2. 脑小血管病
2023.11.21成都市第五医院头部MRI显示:脑干新近梗塞灶,右侧基底节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缺血灶,梗塞灶。故诊断。
1.方药
治 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法半夏20g 茯苓20g 胆南星10g 石菖蒲10g
红花10g 丹参20g 伸筋草20g 鸡血藤20g
白芍20g 黄芩20g 海藻20g 粉葛20g
醋延胡索20g 甘草片6g
共7剂,水煎服,两日一剂,一日三次,每次100ml。
方 义:方中红花、丹参主活血通经,化瘀止痛。鸡血藤、白芍补血柔肝,缓急止痛。法半夏、茯苓、胆南星、石菖蒲、海藻,有化痰祛湿之功。伸筋草、粉葛舒筋活络,通关节不利。黄芩清热解毒,除湿。诸药合用,以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除湿之效。
2024年09月18日二诊:七剂后,上述症状减轻,诉头晕仍有发作,左侧肩背部疼痛,麻木等症较前缓解。舌脉同前。调整方药为:黄芪40g、酒川芎20g、 丹参20g、红花10g、白芍20g、伸筋草20g、鸡血藤20g、肉苁蓉片20g、盐益智仁20g、石菖蒲10g、郁金15g、黄芩10g、天麻20g、甘草片6g,共10剂,水煎服,用法同前。
2024年10月09日三诊:十剂后,患者自诉有所好转,偶有胀满不畅感。结合患者舌脉,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在原方基础上加枳实10g、茯苓10g、桂枝10g以改善气滞血瘀,气机不畅。
2024年10月30日四诊:七剂后,患者自诉左侧麻木、肩背疼痛较前明显好转,偶有头晕。舌脉同前,再以原方7剂,以巩固疗效。
患者自述服前方后各种症状均有好转。本例患者体现了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中风之效。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