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三
医案摘要 患者,男性,91岁, 20年来反复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每次发作出现30-40分钟缓解。近1月加重,发作3次。既往史:便秘,左耳听力明显下降,脑梗死。 刻下症见:情绪欠佳,精神较差,呼吸平稳,头晕,伴恶心,不伴头痛,查体配合,发育正常,形体中等,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
医案正文
1. 一般信息
患者张某,男,91岁,四川成都人,初诊日期:2024年09月05日。
2. 病史
主诉:反复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20年,加重1月。
现病史:20年来反复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每次发作出现30-40分钟缓解。近1月加重,发作3次。既往史:便秘,左耳听力明显下降,脑梗死。 刻下症见:情绪欠佳,精神较差,呼吸平稳,头晕,伴恶心,不伴头痛,查体配合,发育正常,形体中等,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
(舌象照片暂缺)
T:36.3℃,P:78次/分,R:20次/分,BP:118/72mmHg
患者一般情况可,体型中等,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主体位,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未见异常,无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颜面无水肿。睑结膜正常,球结膜正常,巩膜无黄染。耳廓正常,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区无压痛。外鼻无畸形,鼻中隔无偏曲,鼻翼正常,两侧副鼻窦区无压痛。口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无脓性分泌物。颈静脉正常,甲状腺正常,血管无杂音,气管居中。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水肿。意识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力一般,记忆力、理解力、计算力粗查正常;双眼球各方向运动灵活充分,未见眼震及复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c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灵敏,调节反射、辐辏反射无异常;双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鼻唇沟对称,伸舌偏右,昂百氏征(-);饮水无呛咳,无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上抬有力对称。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无
1.中医诊断: 眩晕(气虚血瘀证)
患者以“反复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20年,加重1月”为主症。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符合中医学“眩晕”范畴。《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乃有形之物,循行脉中,具有滋润、濡养之功能。气之与血,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者,周流全身,无处不到,既推动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又固摄血液防止其溢于脉外。一旦气之功能失调,或气之生化不足,导致气机不畅,血行迟滞,留而为瘀,瘀血进一步阻滞气机,则脉络不通。“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气虚更甚。因此,气虚-血瘀-瘀血-气虚,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疾病遂生。结合患者伸舌偏右,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弦,故辨为“气虚血瘀证”。
2.西医诊断:1. 后循环缺血 2. 脑梗死恢复期3. 梅尼埃 [美尼尔] 病?
患者以“反复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20年,加重1月”为主诉,20年来反复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每次发作出现30-40分钟缓解。近1月加重,发作3次。结合既往病史故诊断。
1.方药
治 法:补气活血,息风化湿
黄芪30g 天麻20g 藿香15g 甘草片6g
酒川芎20g 炒蒺藜15g 麸炒枳壳15g 丹参20g
茯苓皮15g 石菖蒲10g 白芍15g 车前草10g
川明参30g
共10剂 用法:水煎服 一次用量:150ml
方 义:黄芪、川明参补益中气,天麻息风止眩,藿香、石菖蒲、茯苓皮、车前草醒脾化湿以利水,丹参、川芎活血化瘀,辅以炒蒺藜、白芍疏肝;麸炒枳壳理气,最后以甘草调和诸药。
2.西药:1. (X集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玻立维)(7片/盒)(75mg*7) X 4盒 用法:每次75mg 每日1次 口服28天;
2. (X集采)阿托伐他汀钙片(28片/盒)(10mg*28)(福建东瑞) X 1盒 用法:每次10mg 每日1次口服28天;
3.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6mg*100) X 1盒 用法:每次6mg 每日1次 口服15天。
2024年09月23日二诊:十剂后,上述症状稍缓解,舌脉:伸舌偏右,昂百氏征(—),舌质暗红,苔白滑,脉沉弦。效不更方,原方基础上调整为黄芪40g,太子参30g加强补气之力,加炒薏苡仁15g佩兰15g 薏米15g,继续化湿利水助气血运行。
2024年10月14日三诊:患者诉药后症状好转,近期排便困难,3-5天一行,舌脉如前,原方基础加火麻仁20g、肉苁蓉片20g温阳润肠通便,共十剂。
2024年10月30日四诊:患者诉药后头晕仍存,视物旋转未发作,时有头重。舌质暗红,苔白滑,脉细数。再以原方7剂,以巩固疗效。
患者自述服前方后各种症状均有好转。本例患者体现了补气活血,息风化湿
治疗眩晕具有一定作用。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