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育

您的位置: 张晓云 学术思想详细

学术思想

发布时间:2020-04-27 10:02:16本文来源: 系统

张晓云,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大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脑病分会副主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急诊分会/脑病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诊分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导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医德标兵,荣获全国“最美中医”称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

从事中医急诊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四十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先后承担课题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7项、厅局级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先后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药证书1个。继承并整理了全国中医药师承导师陈绍宏教授的学术思想,其中关于中风病病机的“中风病机核心论”被编入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主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综合方案的系列研究,关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获四川省和成都市科技进步奖,被卫生部列为面向全国推广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

首先,张晓云教授总是强调“中医不是慢郎中”,由于急症的特点是起病急暴、变化迅速、或慢性病积渐突变、病势危重,因此在用药方面要“稳、准、狠”;其次,张晓云教授在慢性病的治疗上强调“治病求本”的治疗观点;此外,张晓云教授认为虽然临床的疾病变化多端,病症复杂,发展迅速,但仍有其规律可循,因此经过长期的临床工作,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强调“专病专方”;最后,张晓云教授还强调在疾病的诊治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但在治疗疾病时要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

专病专方

张晓云教授认为西医的“病”有完整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全过程,而中医则只言“证”,不言“病”。她认为西医对病的诊断含有预后,如慢性左心衰竭的诊断预示患者预后不良,而中医病名喘证、水肿虽是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但却不能预示病情的预后,张晓云教授临床善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则不言证,同样辨证也不考虑病。因此在长期临床诊疗经验的基础上,张晓云教授在运用专方治疗专病方面的造诣颇深。

1.1 慢阻肺、肺心病

张晓云教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阻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取得了显著疗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通常呈进行性发展,80%-90%患者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在祖国医学“肺胀”、“痰饮”、“喘证”等病的范畴。张晓云教授认为肺气本虚,复感外邪、壅塞不通是导致慢阻肺、肺心病发病的基本病机;痰浊、水饮、瘀血为慢阻肺急性发作期的主要病理因素,气虚气滞、气滞塞胸为其重要的病理环节;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与痰饮的形成密不可分;病变在肺,其次影响脾,肾,甚而累及于心,心阳根于命门真火,肾阳不振,进一步导致心肾阳衰,可出现喘脱危候。老师在治疗慢阻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时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包括控制性氧疗、积极有效的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降低肺动脉高压、治疗右心衰竭,营养支持,处理并发症等)治疗基础上,合用中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在慢阻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阵作或昼夜频咳,痰多易咳或痰粘难以咳出,痰色白稠或黄白相间或脓性痰,胸闷、气喘,口腻,脘腹胀满,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因此老师认为“痰湿壅肺”是慢阻肺、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基本病机,故治疗上选用肺心病1号方(三拗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汤)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具体药物:麻黄12g,杏仁15g,全瓜萎30g,薤白15g,法半夏15g,桔梗30g,甘草10g,并将其制成院内制剂三桔咳喘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10ml)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中一些病人会出现气短难续、乏力、语声低微或声音嘶哑、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入即满,大便稀溏或虚坐努责,舌淡,脉细弱等肺脾两虚证的表现,因此治疗时在肺心病1号方的基础上加用香砂六君子汤(肺心病2号方)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健脾益肺,具体药物:麻黄12g,杏仁15g,全瓜萎30g,薤白15g,法半夏15g,桔梗30g,广木香15g,砂仁15g,陈皮15g,党参30g,云苓15g,炒白术30g。还有病人会出现心慌、心悸、咳而上气,动则喘甚,不能平卧,身肿以下肢为甚,小便短少,颜面晦暗,形寒肢冷,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沉细或结代等阳虚水泛证的表现,因此治疗时在肺心病1号方的基础上加用苓桂术甘汤(肺心病3号方)以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温阳利水,具体药物:麻黄12g,杏仁15g,全瓜萎30g,薤白15g,法半夏15g,桔梗30g,云苓30g,桂枝15g,炒白术30g,甘草10g。

1.2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张晓云教授认为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病机特点为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故在其治疗上当遵循“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的治疗原则,选用甘草人参汤(生甘草30g,红参30g,白及30g,水煎服,置冷少量频服)以益气止血固脱,临床疗效显著。

1.3 急性扁桃体炎

张晓云教授单纯运用中医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可明显降低慢性扁桃体炎的发病率,临床疗效显著。老师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急性扁桃体炎主要分为风热外犯证和热毒炽盛两个证型。风热外犯型主要表现为咽痛逐渐加剧,灼热,吞咽时疼痛加剧,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扁桃体红肿,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故其治疗当以疏散风热为主,选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黄芩、赤芍药、玄参、牛蒡子、桔梗、芦根、竹叶、薄荷、甘草)。热毒炽盛型主要表现为咽痛较甚,吞咽困难,身壮热,口渴,大便秘结,咽部及扁桃体充血红肿,或已成脓,或未成脓,舌红,苔黄,脉数,对于未成脓者,其治疗选用普济消毒饮去黄连加金银花(牛蒡子、黄芩、金银花、桔梗、板蓝根、马勃、玄参、生升麻、柴胡、薄荷、僵蚕、连翘、生甘草)以清热解毒;对于已成脓者,其治疗当选用普济消毒饮去黄连加金银花、天花粉、薏苡仁(牛蒡子、黄芩、金银花、桔梗、板蓝根、马勃、玄参、生升麻、柴胡、薄荷、僵蚕、连翘、天花粉、薏苡仁、生甘草)以清热解毒、溃疮排脓。

1.4 冠心病

老年人是冠心病的高发群体,老年人体质虚弱,虚实并见,多脏腑病变,病机复杂。张晓云教授通过总结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故在临床治疗上以益气活血为主,拟益气活血散:生晒参50g,丹参25g,川芎25g,三七25g,打粉冲服,每天3次,每次10g,嘱患者长期口服,可明显降低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5 中风病

对中风病的认识,张晓云教授继承陈绍宏教授的中风病核心病机,即“元气亏虚为本,气虚生瘀,血瘀生痰,痰郁化火,火极生风”的学术思想。“病机”一词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简明中医辞典》: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制、一般规律及其临床联系的综合性理论。因此,病机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能够反映疾病的本质。所谓核心病机,就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有其病理基础和演变规律,即便有兼夹症和合并症,那都从属于疾病的基本矛盾。

中风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女子七七,男子八八,天癸绝,肾气衰,冲任气脱,形神俱败,为中风的发病基础。张景岳言“年力衰迈”,“中年之后乃有此证”。元气亏虚,甚则阴阳相失,精气不交,阳气暴脱。若营卫之气脱,则忽而汗出;若命门之气脱,则遗尿;若阳明之气脱,则口开不合;若太阴藏气之脱,则口角流涎;若肝脾之气败,则四肢瘫痪;若神败于心,精败于肾,则昏倦无知,语言不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阳明气衰,厥阴风动”;“胃衰肝风内震,呕痰咳逆,头痛眩晕,肢麻,汗出寒热”;“肝风鸱张,胃气必虚”;“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此外,李杲、王清任也是特别重视元气虚在中风病机中的核心地位。元代沈金鏊提出“元气虚为中风之根也”,因为“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惟中风之病由于虚,故腑虚则中腑,脏虚则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而其症各别”(《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二•中风源流》)。

痰瘀互阻为元气虚所导致的中间病理产物,是贯穿中风始终的病机。痰、瘀分别是津液和血不归正经的病理产物,其本身既是病理产物,一旦生成,又成为新的病理过程的启动之因,在中风病病机理论中两者是内生之邪,属于标实范围,其在中风发病中的存在及重要作用已得到众多专家的公认和现代医学研究的证实。痰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张璐明确指出:“凡瘫痪瘛疭,半身不遂等证,皆伏痰留滞而然……不祛痰邪,病何由愈。”但是,痰的生成同脾肾功能密切相关。肾为水藏,主气化,肾气不足则水液蒸腾气化无力,停聚为痰;脾主运化水湿,脾不健运则水湿停聚为痰。张景岳云:“非风之痰者,悉有中虚而然”,“惟是元阳亏损、神机耗败,则水中无气,而津凝血败,皆化为痰耳”。故治痰必求其本,以补元气为要,“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自去。”若一时使用攻伐之品,恐元气愈伤而痰更不易尽耳。“气为血帅”,瘀血的形成,多因患者年老体衰,气推动无力而留滞为瘀。痰瘀又相互促生,胶着为患。因此,《赤水玄珠全集•卷一•中风》有论:“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痰乃津液之变,遍身上下,无处不利……”痰和瘀不能独生,是继发于元气虚产生的中间病理产物,同时又可充斥于脑络为患,也可郁而化热化火。

中风病机从“外风说”至“内风说”,其间经历了对“心火暴甚”、“血虚有痰”、“内伤颓败”等论点的讨论,现代医家逐渐认识到,虚、瘀、痰并不能独为中风,只有在此基础上,或郁而化热,或五志过极,或水不涵木,致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风火相煽,挟痰挟瘀上逆阻窍,中风始发,故风火相煽、气机逆乱是中风病急性发作中最关键和决定性的一环,是诸因素的最后共同道路。中风病机中之风主要指内风,是由脏腑阴阳失调产生,是体内阳气亢逆无制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潜,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中风病机中的火包括心、肝、肾等脏内生火热,火在中风发病中的意义在于可促进肝风的形成和其上逆,并进一步耗竭阴液,生痰生瘀,即“风火相煽”,愈演愈烈之谓,正如倡“心火暴盛”说之刘河间所强调的风火同气:“风木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风依于木,木郁则化火,为眩为晕,为舌麻,……为类中,皆肝风震动也……故诸病多自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刚性难驯,挟风火之威巅顶易到。”《中风鞲诠》也说:“五脏之性肝为暴,肝火横逆则风自生,五志过极皆生火,火焰升腾则风亦动。”谓风生于火,火炎风动。故风、火在中风发病中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造成机体的气机逆乱,气血升降逆乱直接导致发病。现代医家陈江宁[26]、张根明[27]等均认为气血逆乱是中风病发病之枢。

对虚、瘀、痰、火、风的关系,《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二•中风源流》有精辟的分析:“向来惟东垣主虚,而河间则主火,丹溪则主痰,似乎各异。不知惟虚也,故无根之火发焉;惟虚也,故逆上之痰生焉。特东垣举其本,河间、丹溪各举其标耳。未有痰与火之发,不由于虚也。”且即河间主火,而其论曰:“中风瘫痪,非外中风邪,亦非肝风独盛,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盛,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卒倒无所知。”则其言肾水虚衰,言阴虚阳盛,虽主乎火,而论火之自发,何尝不以为由于虚乎。丹溪主痰,而其论曰:“……东南气温多湿,有风病者非风病也,皆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夫人之气,根于脾,主于肺,苟脾气充盛,自能健运,内因之湿何由生,外来之湿何自感,痰即不能为患矣。然则痰之壅逆,非由气之虚弱不能健运乎。亦可知曰火曰痰,总由于虚,虚故为中风之根也。”所以,中风的“本”在元气虚,“瘀、痰、火、风”属“标”,只是“虚”所导致的中间病理产物。

因此,张晓云教授继承陈绍宏教授的思想,以“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的治法制定出治疗中风的中风醒脑液(医院制剂,用法:25ml po q6h)治疗脑梗死、脑出血,在临床应用二十多年,可明显降低脑梗死、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8]。

2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

张晓云教授强调我们在治疗疾病时要坚持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在内科范围,除心脏骤停、昏迷、急性心力衰竭及严重失血等疾病外,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无并发症的急性心梗,缺血性或出血量不多的中风病,外感高热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单纯用中医药治疗,疗效也是显著的。如脑出血急性期内科治疗时西药针对脑出血本身无药可用,而中风醒脑液可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率内压,改善疾病预后,但对少数严重病例,如颅内压明显增高或脑疝前期,要及时应用西药脱水剂。所谓“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张晓云教授认为是指在疾病的治疗中,首先要立足于中医,尽量发挥中医疗法的特点和优势,不乱用西药,但也绝不轻视或忽略西医西药的有效作用,这样才能保证在提高疗效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中医。所谓“中西结合”,是指对于单纯中医或西医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著的疾病,通过医生全面思考,巧妙地组方用药,取中西药各自的药效优势,共同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消除或降低其毒副作用,以取得最佳疗效为目的。西药作用专一,针对性强,在疾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静剂和抗生素等。肺心病急性发作,呼衰时能不能及早有效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是治疗关键,治疗上要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呼吸兴奋剂等,而治疗同时辨证使用肺心病三方可宣肺平喘、止咳化痰、健脾和胃,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强食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增强体质和自身免疫功能,并可减轻西药对消化道的副作用,使整体疗效提高,缩短病程。但也不能认为在患者身上既用西药,又用中药,就是中西医结合;更不能对一个具体病例,既用西医的一套治疗方案,又用中医的一套治疗方案,二者各行其事,这样既不能提高疗效,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时反而会降低疗效。此外,张晓云教授还强调在疾病的诊治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的检查检验及治疗设备和技术,如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心外/心内起博抢救心脏骤停、食道调博治疗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院前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等等,不能盲目排斥西医,中医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也积极进行了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张晓云教授对内科疾病和危急重症坚持中医特色治疗,灵活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诊治,确能提高诊疗效果,因此中西医结合并不是屏弃中医,而是更好的发扬中医的优势。

论文:

[1] 张晓云,肖玮,张怡.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03):50-51.

[2] 张晓云. COPD的中医病机特点浅谈[C].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25-28.

[3]张晓云,卢云.溃疡止血口服液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4(09):583-584.

[4]张晓云. 独参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C].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急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133-138.

[5]张晓云,岳仁宋,张静.热必宁颗粒治疗风热感冒卫气同病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1(01):13-15.

[6]张晓云.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系统评价[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0:74-75.

[7]张晓云. 活血化瘀中药复方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系统评价[C].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289-291.

[8]张晓云,张怡,罗晓琼.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脑出血急性期并发肺部感染30例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06):83-84.

[9]张晓云,张怡.从痰辨证论治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06):861-862+877.

[10]张晓云,张怡.从痰辨证论治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06):861-862+877.

[11]张晓云,黄斌.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07):1059+1069.

[12]张晓云,张怡.协定处方2号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2,30(07):80-82.

[13]张晓云,金伟,陈绍宏.复元醒脑法对351例急性脑出血临床验证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06):968-971.

[14]张晓云. 经方在急性发热疾病中的应用[C]. 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年会暨急诊医学培训班论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4:35-37+15.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