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
验方妙用3:逍遥散
组成: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5g,茯苓20g,白术15g,炙甘草15g,生姜10,薄荷10g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义:肝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证。本方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肝郁血虚则两胁作痛,头晕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木为病易于传脾,脾胃虚弱则神疲食少;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在妇女多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调达;当归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非但实土以抑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少许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运和中,辛散达邪。诸药合用,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气血兼顾,体用并调,肝脾同治,立法周全。
运用:本方出自《局方·卷九治妇人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云:“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疾,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营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如同古代医家所著,本方为疏肝养血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常用方,临床用于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脉弦而虚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症、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子宫肌瘤等属肝郁血虚脾弱者。张发荣教授认为“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的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病位在肝脾,其治疗应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治疗原则。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此与瘿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交叉处。因此,张老以逍遥散加减治疗瘿病,与传统中医理念不谋而合。
案例1
郑某,女,28岁,公务员。主诉:甲状腺肿大2年。现病史:甲状腺肿大,质地较硬,感冒后常觉颈部略痛。情绪尚可,因工作关系作息时间欠规律,劳累后等易引起面部发黄。月经期、量正常,偶夹紫暗色血块伴痛经。便秘,舌红,脉细,苔薄白。辅助检查: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849.54(参考值0~15)
中医诊断:瘿病
证候诊断:肝郁化火
西医诊断:甲状腺炎
治 法:清肝化火,消瘰散结
处 方:牡丹皮10g,栀子15g,柴胡15g,茯苓15g,白芍15g,白术15g,薄荷10g,当归10g,玄参15g,牡蛎20g,浙贝15g,党参20g,天葵子15g,漏芦10g,炙甘草10g。
水煎服,10剂,如无不适可续服。
二诊,服药后无明显变化,晨起略口苦,眠梦多,近日月经来夹有血块,经前痛经,大便较前好解,舌质偏红,苔白微腻。
前方加夏枯草15g,丹参15g,桃仁15g,合欢花20g。
水煎服,10剂,如无不适可续服。
三诊,患者服药20余剂,痛经大减,眠佳,大便转软,颈部肿大较前软,似有缩小,晨起仍稍口苦口腻,脉细。
处方:野菊花2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5g,玄参15g,夏枯草15g,牡蛎20g,浙贝15g,藿香15g,白豆蔻10g,佩兰10g,黄芪20,党参20,炙甘草10。
水煎服,10剂,如无不适可续服。
四诊,患者服药20余剂全身状况可,颈部肿大渐小,不觉痛,舌质微红,苔薄白。后以三诊方和四诊方为主交替服用,半年后颈部肿块消失,全身状况亦佳,唯因工作原因生活规律仍差。嘱逐渐减药,如有不适即来复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