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
验方妙用4:真武汤
组成: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9克(切),附子9克(炮)。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阳虚水泛证
功用:温阳利水
方义:本方是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的要方。方中附子为君药,本品大辛大热,用之温壮肾阳,兼暖脾土,以温运水;臣以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佐以生姜温散水气,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气;芍药亦为佐药,利小便,止腹痛,敛阴舒经,防附子燥热伤阴。五味相配,既能温补脾肾之阳,又可利水祛湿。全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标本兼顾,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运用: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及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张老运用真武汤娴熟,多次用其治疗顽固性水肿,疗效显著,认为附子熟用温补肾阳以治本,生姜散水宣肺走上焦,白术健脾祛湿补中焦,茯苓利水化气走下焦,芍药泄孙络利水气走筋脉。附子配生姜,则宣散寒水自表而出;附子配白术,温补脾肾,强健先天与后天;附子配茯苓,更助膀胱化气利水;附子配芍药,一属阳走气分,一属阴走血分,共同起到散利筋脉肌肉中水气的作用。
案例1
夏某某,男,66岁,退休。主诉:腹胀1月。现病史:患者长期侨居美国,7个月前因胃脘不适,进行性消瘦,身软乏力,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等在美国就医检查,确认胃癌晚期,已肝、肺转移,无手术指征,采用放疗治疗。每个疗程3周,中间间歇两周,共6个疗程,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经支持疗法调理后回国在某医院治疗。近1个月来腹部胀满,已至腹大如鼓,胀满难耐,下肢浮肿。诊断为重度肝腹水,伴有胸腔积液,肢体水肿,予双克(氢氯噻嗪片)、速尿(呋塞米)等多种利尿剂无效,转求中医治疗。刻诊体瘦腹大,胁肋胀满,面黄,神疲乏力,四肢逆冷,纳差,眠佳,小便少,大便量少,时有结燥。舌体消瘦,舌淡苔薄黄,脉细弱。
中医诊断:胃癌
证候诊断:阳虚水肿
西医诊断:胃癌
治 法:温阳利水
处 方:真武汤加减
太子参20g、红参1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20g、桂枝15g、白术20g、陈皮15g、车前子30g、白附片20g(先煎1小时)、白芍20g、干姜10g、莪术15g、枳实15g、厚朴15g、白蔻10g、薏苡仁30g。水煎服3剂。
二诊(5月21日):药后腹胀变化不明显,便秘,再合四逆散调和肝脾,加酒大黄泻下逐水,并配合外用热熨之剂。
处方1:生晒参10g、党参20g、柴胡15g、白芍15g、枳实20g、炙甘草10g、大腹皮15g、茯苓20g、猪苓20g、泽泻20g、车前子20g、肉桂10g、椒目15g、丁香5、酒大黄5、薏苡仁20g。水煎服3剂。嘱如大便1日3次以上,酒大黄减半或停用。
处方2:吴茱萸20g、丁香5g、肉桂20g、干姜15g、山柰15g、八角10g、艾叶15g、青皮20g、陈皮20g、花椒15g、冰片5g。3剂。炒热至40℃,用布包热熨肚脐。
三诊(5月27日):患者服药及热熨后腹胀大减,大便初服药时1日大便10行,后将酒大黄剂量减半后1日3行,小便增多。
生晒参10g、党参20g、三七粉10g、莪术15g、白芍15g、枳实20g、炙甘草10g、白附片(先煎1小时)20g、大腹皮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5g、车前子20g、肉桂10g、椒目15g、丁香5g、酒大黄5g、白豆蔻10g、薏苡仁30g。水煎服3剂,1日1剂。
四诊(6月6日):由于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RBC)0.04×1012/L,西医急行输血、球蛋白等治疗。面色较黄,乏力甚,纳差,自觉身热,怕热,苔薄黄,脉细弱。
患者纳食过少,脾胃生化不足,气血虚弱,气虚发热。仍治以温补气血、行气利水,加强补气之力。
方1:前方中生晒参加至30g。水煎服3剂。
方2:5月21日方2中以大腹皮易青皮,加酒大黄10g。3剂。炒热至40℃左右,布包热熨中脘、天枢、关元。
另嘱服片仔癀片1日半粒以清虚热。
五诊(6月11日):患者仍觉体乏,大便1日3~5行。前方1中去酒大黄,生晒参减至15g,另加红参片15g。水煎服,4剂。
方2亦去酒大黄照用。嘱根据大便情况服用片仔癀片。便秘按1日半粒服用,大便1日3次以上则停用。
六诊(6月17日):患者浴足后腿稍肿,肤温较低,眠差。前方煎剂中去丁香,加桂枝15g、酸枣仁20g、首乌藤20g。水煎服,5剂。此后患者按此方法服药,未再出现腹水。
按:患者年高加之胃癌晚期肝转移,阳气亏虚,温煦无力则四肢逆冷;水湿不化,水停腹部则胁肋胀满。故病为胃癌肝转移引起的肝腹水,证属阳虚水肿。患者为正虚邪实之体,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导师以真武汤合五苓散配生晒参、党参等温阳化气行水以治本,少伍酒大黄、莪术等泻下逐水、破血消积以治标,再佐以白豆蔻、薏苡仁等顾护脾胃。考虑到患者服药困难,又施以热熨等外治之法,终于取得良效。胃癌肝转移患者,已无手术可能。故治疗重点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主。今患者因腹水胀满难忍,治疗即以消腹水为主。患者脾胃虚弱,汤剂难下,导师辅以中药热熨,内外合治,终控制腹水。虽是癌症,但其外治之药,并无甚攻伐之品,而以丁香、肉桂、干姜、山柰、八角、陈皮、花椒等,意在温阳化气,醒脾和胃。脾胃功能改善,一能资生化源,二能运化水湿。鉴于患者身患绝症,肿瘤病邪在进行发展,正气衰竭日益加重,低钠、低蛋白血症无法纠正,故患者的预后转归是不可逆转的,但应用中医药口服、热熨、足浴等综合疗法,通过扶正袪邪、温化水湿、温通阳气治疗,起到了缓解肿胀、减轻痛苦的作用,因此近期疗效是明显的,有临床参考价值。
案例2
杜某,女,70岁,居民。主诉:下肢水肿3年。现病史:40年前因肾结核切除右肾,5年后相继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一直应用西药治疗。1991年开始接受中医治疗。当时仍有心肌缺血、高血压、高血糖、蛋白尿等,症见面色苍白,目下浮肿,心累气短,食欲不振,腹泻便溏交替出现,怕冷,下肢水肿。苔白润,脉细。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蛋白:++~+++,肾功检查肌酐正常,血尿素氮升高。
中医诊断:水肿、消渴
证候诊断:阳虚水泛证
西医诊断:糖尿病肾病
治 法:温肾阳、泻肺水、和胃气。
处 方:茯苓15g,白芍15g,白术15,生姜10g,大枣10g,猪苓20g,泽泻20g,桂枝15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炙甘草15g,白附片(先煎1小时)20g。
水煎服,12剂。1日1剂。
1991年至今,患者一直坚持服用本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今年5月电话告知,全面体检情况良好,尿常规、肾功检查正常。
按:患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多年,现下肢水肿,尿常规检查尿蛋白++~+++,确定为糖尿病肾病。面色苍白、下肢及目下浮肿、怕冷皆是肾阳不足之象,食欲不振、腹泻便溏交替出现是糖尿病胃肠功能损害之征。心累气短则是肾阳不足,阳虚水泛,上凌于心的表现;舌苔白润、脉细亦是阳虚水泛之佐证。故辨证为肾阳不足,阳虚水泛之消渴(糖尿病肾病)水肿。真武汤合五苓散温阳化气行水,为导师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之常用方剂。配泻白散清肃肺气,清理水之上源,桑白皮亦能行水。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最主要的原因。对其治疗西医目前尚无特效的措施。主要采取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脂代谢异常,控制蛋白尿,调整生活方式,治疗并发症及肾脏替代治疗等方法,但总的来说预后仍不佳。导师从中医角度辨证论治,认为应围绕健脾补肾这个总的治则,采取调补肾阴肾阳、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利湿化浊,解毒通腑等方法。此案病人毅力顽强,坚持服药20余年,竟获良效。真武汤药味不多,温阳利水之力却很强大,导师认为主要与附子的温阳作用有关。阳气是推动水液运化的动力,对于病情较重、阳气亏虚的水肿,必须温阳补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真武汤中之白芍,其作用众说纷纭,导师查阅《神农本草经》,有白芍能行水之记载,认为白芍在真武汤中亦起行水之功。糖尿病肾病是一种难治之病。中基医治疗重在调补脾肾,常用方剂还有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左归丸、右归丸、鹿茸丸、参桂鹿茸丸等,可根据病情灵活运用。目前有很多病人担心长期服中药会损害肝肾,但只要药物选择得当,剂量合适,长期服用,不但不会损伤肝肾,还能够补益肝肾,此病案即为明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