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科普

您的位置: 吴节 节气养生详细

小满

发布时间:2023-03-29 17:01:46本文来源: 吴节名中医工作室

小满∣小得盈满,物至于此

图片 1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图片 2

“小满分三候”: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小暑至。

《埤雅》以荼为苦菜;方氏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月令》:“麦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满为四月之中气,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此时,苦菜已经枝叶繁茂;而喜阴的一些枝条细软的草类在强烈的阳光下慢慢枯死;而后麦子开始成熟.

图片 3

从小满开始,我国各地陆续进入夏季,不只天气炎热起来,雨水也开始增多,“小满小满,江满河满”就是民间对这个节气的描述之一。由此可知,小满预示着夏季闷热、潮湿的天气将要来临,而中医认为,这样的气候特点容易发生各种皮肤病,如脚气、湿疹、汗斑、足癣等,其中“风疹”尤其高发。该病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而且发病迅速,发作时,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

古代医家对此病早已有所认识,《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其病因病机不外乎三点:

1、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博,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

2、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

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

图片 4

综上,本病的发生与“湿气”密切相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提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就能把多余的湿气运化出去。所以,此时防治重点为健脾祛湿。

那么我们平时在家里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呢?

图片 5

首先在饮食上,应多食用清淡的素食,例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黑木耳、胡萝卜、芹菜、藕、山药、西红柿等等,这些食物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而胡椒、辣椒、桂皮、生姜、生蒜、茄子、蘑菇、海鱼、虾、蟹这些生湿助湿、酸涩辛辣的食物要尽量少吃。

其次穴位按摩也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祛湿方式。

曲池

图片 6

它是治疗皮肤病最具代表性的穴位,有着清热解表、调和气血、祛除湿气的功效,中医常用来治疗热病、水肿、湿疹等疾病,所以通过按摩曲池穴能够祛除湿气。

定位:此腧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阴陵泉

图片 7

位于足太阴脾经,具有排渗脾湿、健脾理气的功效,中医常用来治疗腹泻、黄疸、水肿、遗尿等疾病

定位: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地机穴

图片 8

又名脾舍,具有健脾渗湿、调经止带的作用,中医常用来治疗腹胀、水肿、泄泻等病症,此外经常按摩还有着行气活血的功效。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在相应部位采用按压、轻拍、敲打、按压等方式,每天3至4次,每次20次左右即可刺激穴位,轻松祛除体内湿气。

再者可以从传统运动入手。

图片 9

《遵生八笺》曰:“运主少阳三气。时配手厥阴心包络风木。坐功:每日寅、卯时,正坐,一手举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病: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鼻赤,目黄,心烦作痛,掌中热,诸痛。”

该运动适宜于小满时节锻炼,可于小满开始,练至芒种为止。暑为夏令主气,在时为夏,在六气为暑,在脏为心。故本功主治面赤,心烦,心中儋儋动,掌中热,即属此类。又心火盛易克伐肺金,故有胸胁支满,鼻赤等肺的病症。采用此法锻炼,有利于这些病症的预防和治疗。

具体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正坐,一手手心向上用力托举,一手手心向下,用力下按,各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肺脏邪毒积滞引起胸胁涨满、心颤心慌、面红鼻赤,眼珠发黄、心烦心痛,掌心发热等病症。

虽然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起到健脾祛湿养生保健的功效,但在此提醒大家,如果一旦出现了明显的症状,还是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治。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