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科普

您的位置: 吴节 节气养生详细

大暑

发布时间:2023-03-29 16:36:50本文来源: 吴节名中医工作室

酷热之极进大暑

7月22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时,即交大暑节气。正值热中之热的“中伏”时期,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的“大暑”,代表着本年的炎热之极。俗话说:“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古诗亦云:“盖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可见,真正的“苦夏”已经到来。

为了顺应天时,人体在这一阶段也会发生变化: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此时病邪十分容易乘虚而入,如果贪凉过度,阳气往往会被损伤。古人以五行配四季,大暑属于长夏,对应脾土,脾又与肌肉相关,所以在这个暑湿交蒸的节气,人们不仅容易出现腹胀、厌食、便溏、嗳气等消化系统不适,而且也常见四肢沉重、倦怠乏力甚至浮肿等症状,这都与“脾”气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

民间有大暑节气晒伏姜、烧伏香、喝伏茶等习俗,我国也有句谚语叫“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是一味药食同源的中药,性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不但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而且还可以解毒,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风寒感冒、寒痰咳嗽、胃寒呕吐、鱼蟹中毒等。暑天吃姜一方面可以帮助散发体内的邪气,另一方面能温煦虚寒的肠胃,促进消化,提高食欲,同时,夏季气温高,病菌活跃,姜能很好的杀菌解毒,防止呕吐、腹泻的发生。烧伏香,一种说法是老百姓烧香祈福,另一种说法是中医的艾灸,在节气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性疾病。

对于大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绝对的优势。其中有一种外治疗法疗效显著,恰巧又与民间习俗不谋而合,即把“伏姜”与“烧伏香”相结合的“隔姜灸”,利用姜的药性,加上灸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操作方法是将生姜切成3-4mm厚的姜片,用针点刺出大量小孔,以便于热力的传导;姜片上放置适度大小(小于姜片宽度)的艾柱,点燃施灸。通常以患者觉热,局部皮肤潮红汗湿为度。对于脾胃病,临床上常选用中脘、神阙、天枢等腹部穴位进行治疗。

图片 2

此外,随证配合针刺疗法,功效更加显著,如“烧山火”针法。该法是古代经典复式针刺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手法组合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的“补益”效果。然而,因古书中对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疗效常不敬人意。我院治未病中心通过研究总结、反复实践发现,要让阳气入内、充满腠理,需由阳引阴,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且操作过程中必须凝神聚气,则可达到阳气自回,热感自生的目的。与传统疗法相比,该法容易产生热感,温阳散寒的作用更强,在适宜的穴位操作(常用足三里穴),对于脾胃阳气虚弱,寒凝气滞的胃痛、消化不良、腹泻,以及与之相关的疲倦乏力、肢体酸痛等症状疗效尤为显著。

图片 1

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基础,虽然暑热难熬,但是只要大家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保健方法,那么这个酷暑将不再“苦”。

治未病中心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大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