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育

您的位置: 岳仁宋 学术思想详细

痤疮

发布时间:2022-08-08 17:02:54本文来源: 系统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发生在面部和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常表现为黑白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瘢痕,其好发于青春期,因此也被称为“青春痘”,虽然该病有自愈倾向,但是痤疮本身以及痤疮治疗不及时引起的瘢痕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本病病因复杂,西医认为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都可能与之相关。

岳师团队在临床上以阳郁玄府辨治痤疮,将阳气闭郁作为痤疮的病机关键,结合《黄帝内经·素问》载: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王冰对此的注释是: “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此皆阳气内郁所为。” 说明由于人体汗出腠理不密,受到风、寒、湿邪侵袭,阳气受到郁遏,体表的汗不能得到温煦,被外邪所郁于皮肤,则发为痤疮。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位高气清,凡五脏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人体阳气运行不畅,不能很好的发挥温煦、气化的作用,邪气乃至人体各种病理产物易蕴于面部肌腠,故痤疮好发于颜面部。阳郁指阳气郁结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养之能,多由或兼热壅、湿阻、寒凝、痰阻、气滞、血瘀为患,而“热壅、湿阻、寒凝、痰阻、气滞、血瘀”正是临床报道常见的痤疮证型,“阳郁”可作为将各个证型统一在一起的核心。

临床上通阳法主要体现在利水通阳、理气通阳、发汗通阳,其根据体质证型的不同,其中湿邪阻遏则以利水通阳,寒湿偏盛者则“阳郁” 表现较为明显,皮疹多颜色偏黯,皮损局部漫肿无头,或可见囊肿、结节、瘢痕、窦道,部分表现为聚合性痤疮,溃后硬肿难消,多伴有头身困重,四肢欠温,纳呆便溏,口腻泛恶,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症。寒湿之证,纵览诸家之治,以五苓散为首选之方。湿热为盛者,皮疹红肿疼痛,面部皮肤油腻,或伴腹胀纳呆,便溏不爽,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一派湿热之象,方剂中如《温病条辨》之三仁汤、黄芩滑石汤、薏苡竹叶散均可作为参考。湿去热孤,此时再投寒凉,热则易除,实邪一去,阳气得通,肌肤腠理得以温煦,皮损自消。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巨大,若不善心理调节,易导致各种不良情绪的发生,以致肝疏泄失职,气机不畅致使阳气内郁不得生发,因阳气不通,痰、热、瘀等病理产物阻滞经脉,郁于肌腠,乃生痤疖。此类患者以女性居多,《妇人大全良方》云: “女子郁怒倍于男子”,女性心思细腻,更易受情绪影响,同时痤疮有碍面容美观,且常反复发作,又会引发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气郁更甚,阳闭不达。气滞阳郁患者皮损多以粉刺、丘疹为主,可见情绪低落,胸胁、少腹胀满窜痛,手足不温,此外病情多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经前痤疮加重,或伴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苔薄白,脉弦或涩。治疗应舒畅气机、透达郁阳,宜选少阴阳郁的代表方四逆散,柴胡疏肝解郁升阳,枳实行气散结,白芍和营柔肝,炙甘草益脾和中,为疏肝行气之祖方。岳师临证遣药时,对于病程较短的早期临床中,或新发痤疮,局部“阳郁”明显,皮疹红肿痒痛,在四逆散的基础上酌加白花蛇舌草、连翘、黄芩、浙贝母等清热散结之品; 气郁阳闭日久,局部热象不显,皮色黯红,痤疖较硬,或有瘢痕的患者,则加化痰散结、化瘀通络之品,如白芥子、猫爪草、皂角刺、鸡血藤等。

人之阳气浮胜周身于外,腠理开泄,汗液得出,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若贪凉久居空调房间,或因正虚反复感受六淫寒邪,寒主收引,腠理、汗孔迅速闭阖,阳气郁遏于里,气血津液壅滞于皮表,邪无出路,痤疮乃发。由于临床就诊的痤疮患者多病程较长,阳气内郁日久,内热从生,故寒邪闭表的痤疮患者多表里同病,病情反复。由于局部气血凝滞,此类患者皮损疹色不红,丘疹顶端无脓头或脓头深陷不出,丘疹内脂栓难以挤出,也难以消退。伴平素易受凉外感,不易汗出,阳气无法发越而多感疲劳、困倦; 寒滞太阳经脉而见怕冷、手足冰凉、脉紧; 里热内生故见口渴喜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等。临床中常选用葛根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切合寒邪闭表,阳郁内热的病机,适用于体格强健,面背部均有皮疹,背部较多,疮体难消的患者,全方发汗和营,又无过汗之虞,玄府得开,郁阳生发,痤疖乃消,尤其对于闭合性痤疮疗效显著,此外煎煮时注意遵循仲景之意,麻黄、葛根先煎去沫,防麻黄之沫“令人烦”、葛根之沫 “有碍生发”。

岳师团队对痤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亦可从开泄皮部卫气论治痤疮,认为痤疮的核心病机在于皮部卫气受郁。从开越法和通泄法辨治,在具体用药方面,以麻黄、桂枝等为代表的开越药和以薏苡仁、黄芩等为代表的通泄药,为治疗痤疮的关键。岳仁宋教授以开泄气机为治法拟定了治疗痤疮的“消痤汤”,具体处方如下: 生甘草、皂角刺、薏苡仁、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猫爪草、桂枝、麻黄、炒芥子、党参、炒白术、茯苓、桑白皮、地骨皮、杏仁。方中以麻黄、桂枝、炒芥子、白术、甘草振奋卫阳,开越卫气,以皂角刺、薏苡仁、浙贝母、白花蛇舌草、猫爪草、茯苓、桑白皮、地骨皮、杏仁通泄卫气,配伍党参补益中焦胃气,全方贯彻了开泄皮部卫气这一治法。该治法及方药顺应了皮部卫气的运行规律,通过药物配伍开越振奋,通泄导引,从而使得皮部气机舒畅,皮部郁结之气得开得通,痤疮自消。在面对皮部气机不畅而导致的皮部火热郁邪时,当不拘泥于传统的“热者寒之”等方法,不为“辛温发散”之药恐致痤疮加重的观念所禁锢,唯遵循皮部卫气郁而化火的病机,避免了使用清泻火之药直折火热而导致气机凝滞,邪气留恋。当然,运用这一方法时,应当顺应皮部卫气升降出入的规律,注意开越药和通泄药的用量,用其开越之功和通泄之力,再通过适当的配伍去性存用,避免辛温助热或苦寒败胃等副反应。

根据痤疮本质仍属于阳证,岳师在临床中,采用消痞散结法,改善患者皮损症状,在难治性痤疮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岳仁宋教授在临床常采用白芥子、猫爪草、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等中药以消痞散结,伸展郁阳,尤其善用“皂角刺”这类痈疽要药,其多用于难治性痤疮,可开毛窍,伸展郁阳,拔毒祛风,使囊肿结节等未成可消,已成可散。

此外,师团队在临床上探索出“痤疮之根在脾胃,其标在肺,其助在肝”的病机,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脾胃密切相关。从部位来看,痤疮发于皮里肉外,好发于面部、胸背部。颜面乃“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之所,面部、胸部是阳明经所过之处,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脾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历来痤疮之治多以清泄肺热为主。而清泄肺热过用则会克伐脾胃之气,导致脾胃损伤。痤疮发病虽然表面在皮毛,其根实在肌腠。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 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岳师认为,肺主皮毛,胸背部为肺所主。风热犯肺致肺经血热,加之脾胃受困,土不生金,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化为痰湿、瘀血,日久痰湿、瘀热内蕴生毒,循经上攻,蕴结肌肤,发为痤疮;再者,蕴热多会耗伤津液,日久气随津耗,导致肺胃气津不足。脾为肺之母,脾胃(土)主肌肉,肺(金)主皮毛,土、金相生,肌、肤相连,根据中医学五行相生的理论,虚则补其母,通过补益脾气,培土生金,达到补益肺气之目的,而使肺胃气津充足。因此,痤疮之治在健脾固本基础上,应酌情配以宣肺达表、化痰散结、活血通络。岳师情志失调为痤疮重要的发病原因,也是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滞不畅,郁而化火,火热与湿邪相合,日久化火化毒,毒热上攻头面,郁结肌肤发为痤疮。肝的疏泄功能有赖于脾的运化,脾运化功能正常,输布精微营养于肝,则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若脾失健运,土不荣木,则肝气不畅。由于痤疮影响美观,使得患者情绪抑郁,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火亢盛势必克伐脾土,导致中焦脾胃虚弱。依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健脾扶土而疏木,使气血生化充足,气机条达舒畅,血亦因之流通无阻,从而减少痤疮的发生。

多法调畅气机,则阳气可通达,郁滞可平,气血流畅,痤疮乃消。

参考文献:

[1]吴挺超,何茗苠,岳仁宋.通阳法论治痤疮[J].四川中医,2017,35(04):49-51.

[2]郭亭鹤,岳仁宋.从开泄皮部气机论治痤疮[J].四川中医,2019,37(07):32-34.

[3]邓朵朵,岳仁宋,鲁金,王伟臣,杨蔚,肖恒.中药内外合治寻常型痤疮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5,31(01):39.

[4]邓朵朵,岳仁宋,王伟臣,毛黎黎,鲁金.岳仁宋教授治疗痤疮医案举隅[J].四川中医,2014,32(10):139.

[5]杨彩虹,曹立虎,高晓斐,孙子微,胡晓露,岳仁宋.岳仁宋教授从脾论治痤疮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2,44(07):215-216.DOI:10.13457/j.cnki.jncm.2012.07.012.

[6]王胜男,许趁意,岳仁宋,黄小英.从阴阳论治难治性痤疮的经验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01):65-68.DOI:10.13593/j.cnki.51-1501/r.2022.01.065.

[7]赵雯雯,岳仁宋,王晶,刘蕊蕊.从麻黄“发汗”谈葛根汤治疗闭合性痤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4):561-562.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痤疮